在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的眼中,2019是危机与变革并存的一年。
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艰难的一年,2019年也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当前,非瘟疫情依然阴霾未散、饲料禁抗政策轰然落地、中美贸易战进展扑朔迷离、区块链5G应用等新事物扑面而来,畜牧行业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2019年年底,农牧前沿邀请了42位行业人士总结他们所在领域的2019并阐述对未来的展望。在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的眼中,2019是危机与变革并存的一年。
- 口述/ 冯定远
- 整理/ 农牧前沿
2019年度关键词:危机与变革
用两个词总结2019:危机与变革。
危机有三个,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整个饲料养殖行业产生巨大冲击的非洲猪瘟;第二是去年年底延续到今年年初的环保拆迁;第三是“饲用禁抗、无抗养殖”政策带来的应对危机。但危机之下的有益探讨与应对措施正倒逼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非洲猪瘟带来养殖模式转变、生物安全防控提高以及企业生产结构改变;而环保拆迁也是养殖环境改善、养殖硬件提升和环境整治的一种变革,一些新的、规范的养殖场地被倒逼出来;当前,替抗虽然如火如荼、五花八门,但里面的一些探讨也是一种变革,我相信未来可以通过技术的集成探讨出无抗养殖新模式。
2020年不确定性增多
展望2020,无抗养殖、无抗饲料、替抗产品会慢慢规范,这意味着技术集成与筛选的格局同过去完全不一样。因为无抗养殖不仅仅是一个替抗产品的问题,基础理论、营养参数、饲料数据库、动物营养需要标准等都要调整。我认为2020年各个企业的配方营养设定可能会有明显变化,如氨基酸水平、能量水平、微量营养水平。
此外,非洲猪瘟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都还没见底,有效疫苗至今没有可信答案,2020年中小企业和散养户仍不敢养,缺猪现象仍在,猪料产量低也不会改变。而大型企业会建猪场或者收购猪场扩大生产规模,但实际上这将面临很大风险,有些企业可能会探索出有效的复养方案,有些企业可能会失败。
总的来说,2020年散养户和中小企业数量会继续减少,猪料和猪存栏仍低,针对复养的各种探讨与尝试仍在,会有成功个案,但是会有相当大一部分失败。同时,因为很多企业转做水产、家禽,会出现另外两个问题:一是一窝蜂进入水产料、禽料行业,可能会对该行业造成冲击,导致相对过剩;二是一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失败,在2020逐渐走向下坡路退出市场。
酶制剂发展更快
酶制剂在2020年不一定会有重大变化,毕竟是一个小领域,不太可能突然冒出一个重大的东西。但这不等于没有变化,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肠道炎症的一类酶越来越受大家重视;葡萄氧化酶、溶菌酶和β-甘露聚糖酶等“替抗酶”应用也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大家对酶的认识会深化,如主效酶与辅效酶对我们目前所用日粮价值的进一步挖掘。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玉米、豆粕是不需要加酶的日粮,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精准选用特殊的酶来提高其营养价值,如在玉米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及配套辅效酶(木聚糖酶加阿魏酸酯酶或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豆粕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用得过多会造成肠道炎症,这种炎症是由于豆粕中的α-半乳糖、β-甘露聚糖被机体当成有害成分进而产生免疫应激。中美贸易摩擦签署的第一阶段文件表明中国会大量的进口美国豆粕,豆粕的使用成本会降低,如果增加豆粕用量,且没有抗生素使用,特定的β-甘露聚糖酶会有重要帮助。
总结,一是2020年“替抗”的酶会出现更多,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方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能直接杀菌的葡萄氧化酶、溶菌酶(包括姚斌院士现在做的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葡萄球菌的杀菌酶);二是进一步提高日粮利用率的辅效酶、小品种酶的应用。
整体上来讲,我们的酶制剂产业还是弱于国外,但国内个别酶制剂企业某些方面并不弱于甚至是超越国外企业。国外在菌种开发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一些大型的酶制剂企业,如珠海的溢多利,青岛的蔚蓝,都在菌种研发上投入很大,再加上国内很多企业同姚斌院士合作,植酸酶和木聚糖酶做的都比国外好。客观评价,整体上有差距必须承认,但近年来国内酶制剂产业进步巨大,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发布者:小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first.cn/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