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就是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条件下,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排放的技术。
11月11日,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谯仕彦从四川回到北京,他这次是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调研低蛋白日粮的推广应用情况。
在谯仕彦去四川之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批准发布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谯仕彦是前一项标准起草的首席专家。据悉,团体标准聚焦降低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倡导高效低蛋白质日粮体系应用。
然而,谯仕彦调研后发现,低蛋白质日粮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不在技术,更多的是观念问题”。
蛋白质含量不是越高越好
其实,早在2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团队就开始研究低蛋白质日粮配制技术。他们认为,当前已经到了大力推广低蛋白质日粮的时候了。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吗?两位院士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谯仕彦也这样认为。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印遇龙把人和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作比较。“现在我们都很少大鱼大肉地吃了,动物跟人是一样的。”印遇龙说,“吃多了消化不了”。
而肠道内未被消化的蛋白质,经过细菌作用会产生氨气。氨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以生猪为例,研究证明,过量的氨气会引起猪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影响母猪的生殖功能。
同时,猪通过日粮摄入的氮有50%~60%会伴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粪氮来自日粮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容易被微生物降解产生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尿氮的主要形式是尿素,易被尿素酶分解为铵和碳酸盐,最终污染环境。
据研究,如果动物摄入100克蛋白质,一般情况下会有50~60克的总排放蛋白质进入环境,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多而导致的诸多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发现的。“饲料中蛋白质主要来源的豆粕一直比较贵,所以饲料价格相对较高,再加上部分饲料企业的诱导,使养殖场误以为蛋白质含量高就是好饲料。”印遇龙告诉记者。
谯仕彦团队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猪排泄物中氮含量降低6~8个百分点,猪舍中氨气浓度减少8~10个百分点。
“如果将我国生猪全程蛋白质水平由目前的16%降至14%,每年可减少氮排放35万~45万吨。”谯仕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
此外,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适当降低猪禽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可减少大肠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胺等有害物质,增加肠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有益菌的数量,提高肠道的健康水平,减少饲料中抗菌素促生长剂的使用。
但是,“并不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印遇龙说,维持合理蛋白质水平是必要的。而这也正是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酸平衡是主要技术手段
向畜禽饲料中补充氨基酸,做到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是推广应用低蛋白质日粮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以猪饲料为例,研究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吨饲料需要补充赖氨酸盐酸盐近1千克,L-苏氨酸0.5千克,DL-蛋氨酸0.23千克,L- 色氨酸0.12千克。且均为通过微生物发酵玉米淀粉所得。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这三种氨基酸的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生产每吨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需要消耗2吨、2.5吨和6吨玉米。
谯仕彦计算,如果将我国生猪全程蛋白质水平由目前的16%降至14%,上述三种氨基酸用量将增加41.5万吨,玉米消耗增加近100万吨,“不仅可促进我国氨基酸产业的发展,还可减少玉米库存”。
几十年来,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专家致力于低蛋白质日粮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自2005年以来,该学院科研人员深入解析了低蛋白质日粮中必需氨基酸在猪体内的代谢转化与调控机制;突破饲料中净能的测定技术,建立了用一般化学成分估测猪饲料中净能值的数学模型。
净能即饲料中用于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众所周知,养猪成本的70%以上来自于饲料,如何利用净能理论配制饲料,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研究的热点。
谯仕彦介绍,他们与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明了赖氨酸硫酸盐、苏氨酸、色氨酸、氮氨甲酰谷氨酸等新型饲用氨基酸的低成本产业化生产工艺,为低蛋白质日粮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他们创建了低蛋白质日粮的能量蛋白质平衡模式和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平衡模式。
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力度
在李德发看来,低蛋白日粮技术是现代动物营养学发展的结果,也是精准营养研究的体现。
如果考虑到当前豆粕的价格,低蛋白质日粮的推广意义更大。李德发表示,豆粕价格越高,用净能做配方越经济。
“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减少豆粕用量2.3个百分点。”谯仕彦以猪饲料为例介绍,2017年我国猪肉产量4980万吨,料肉比4.5计算,消耗配合饲料2.24亿吨。按照目前可推广营养的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将全程蛋白质水平由目前的16%降至14%,可减少豆粕用量近1030万吨,折合大豆约1370万吨。
近年来,我国在低蛋白质、低豆粕日粮的推广应用上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但推广面仍然不够大。
印遇龙和谯仕彦共同提到了饲养习惯的问题:我国多年形成的以饲料蛋白质含量判定饲料质量的思维习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纠正。
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牧业)技术总监邱晓东介绍,特别是小的养猪场,仍以饲料中蛋白质的高低判定饲料质量的优劣。
据介绍,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配方容易制作,不用过多考虑能量蛋白质平衡、氨基酸平衡等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新大牧业是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农业产业化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现有母猪群4.5万头,年出栏生猪达100万头。“我们从2014年开始研发和试验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也是从2017年才在集团公司全面推广。”邱晓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低蛋白日粮的应用并不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这一点得到邱晓东的肯定。
据印遇龙研究发现,日粮添加精氨酸,可提高肥育猪胴体瘦肉率,降低脂肪率,改善猪肉质性状。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2008版国家标准《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仔鸡》均规定了饲料蛋白质含量的最低要求。
实际上,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这两个国家标准的历史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蛋白质重要性的误解”。谯仕彦说。
谯仕彦介绍,相比于国标,两项团体标准增设了粗蛋白质、总磷上限值,下调了部分指标的下限值,增加了限制性氨基酸品种,重新划分了动物生长阶段,增加了我国特色养殖品种黄羽肉鸡的相关指标。
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发布会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宣读了《采用团体标准承诺书》。
这也是谯仕彦希望的,“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应该站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示范引导推广应用低蛋白质日粮”。
发布者:农牧前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first.cn/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