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前沿独家报道,2019年是饲料行业内部供给侧改革的一年,也是生物安全规范的一年。
农牧前沿独家报道,
2019年是饲料行业内部供给侧改革的一年,也是生物安全规范的一年。
- 文/图 农牧前沿
今天生物饲料的产量有多大?即便行业受到非瘟冲击,2019年生物饲料整体预估产量突破500万吨。
而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大。
在第十六届饲料经济与科技高层论坛同期举办的“挑战杯”中国饲料科学家论坛之上,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主任蔡辉益博士指出,“2019年前10个月,生物饲料同期增长约50%,其中禽用发酵料增长180%,反刍用发酵料增长130%,在传统饲料处于3~5%增长率的稳定平台期时,生物饲料相对迅速发展。”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战略官姚民仆也曾表示,2020年-2021年生物饲料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到2025年,中国生物饲料产量将达4000万吨。5年产量翻几倍,这意味着生物饲料在未来几年会有巨大空间。
第十六届饲料经济与科技高层论坛会议间隙,蔡辉益博士接受了农牧前沿专访,并围绕生物饲料发展现状、行业亟需改善重点和工程中心研究进展等问题向我们一一解读。
生物饲料发展现状怎么样?
生物饲料从事企业已有数千家,据蔡辉益博士介绍,有超过30%的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进行生产、使用和销售发酵饲料。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时,发酵蛋白饲料、发酵能量饲料甚至发酵粗饲料却快速增量,包括发酵原料、发酵伴侣、发酵浓缩料等在内的湿性生物饲料得到市场高度认可。
在非洲猪瘟对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且这样的影响会持续多久无法预测之时,生物饲料改善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功效以及减少粪污、治理环境、缓解饲料资源短缺、改善畜产品品质的价值却越来越凸显。除此之外,生物饲料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是推行无抗养殖的前奏,以发酵饲料为圆心的替抗方案已成为行业共识。“对于整个饲料产业发展而言,2.3亿吨传统饲料正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极大挑战。我相信,在饲料禁抗、养殖减抗、食品无抗的背景下,生物饲料产业作为饲料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将对行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蔡辉益博士称。
企业如何发展生物饲料?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生物饲料产品分类》中对生物饲料作出了严格的定义,并将其分为4个大类、10个亚类、17个次亚类、50个小类和112个产品。“明确定义与分类是企业涉足生物饲料的第一步——即明确自己要开发哪种产品。”蔡辉益博士表示。即便如此,对于发酵所使用的菌剂也应有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价体系,生产工艺也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生物饲料产业是传统饲料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但绝非完全取代。对于有意愿走向优质肉、蛋、奶终端方向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凭借生物饲料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中小型企业已经在着手做生物饲料,这是市场的选择,我不能给企业家下结论,但是我相信生物饲料的方向是未来很多年都不会改变的。”
工程中心要解决生物饲料行业哪些问题?
在食品安全大过天的今天,无论生物饲料发展到怎样的阶段,生物安全都是最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蔡辉益博士表示,微生物那么多,企业所使用的菌种菌株是否安全?是否规范?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是否进行了评估?针对企业菌种菌株的监测问题,工程中心正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连续两年实施,为行业主管部门精准把脉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其次,工艺标准是产品标准的前提。正如蔡辉益博士所言:“你说你的是育肥猪发酵料,我也说我的是育肥猪发酵料,工艺标准不同,里面的成分含量可完全不一样。要稳定产品质量,需要制定工艺标准。”
此外,饲料行业发展至今,对传动动物营养需求认识足够,但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动物营养与微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再者,生物饲料提高消化率、改善胃肠道等功效虽然众所周知,可是预消化程度、消化率提高程度、对肠道健康的改善程度用什么指标衡量以及发酵饲料营养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仍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生物饲料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也应该逐步推进。
工程中心对生物饲料研究的进展如何?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2008年立项申报至今一直致力于生物饲料产业链关键集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开创性地提出技术股份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蔡辉益博士说道,“菌种选育、地源性饲料与常规饲料、发酵工艺、加工设备以及与常规饲料的对接等等,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已经在逐步建立。”据介绍,目前工程中心的菌种和酶制剂研究重点集中于改变饲料原料的理化性质,消除抗营养因子以及提高消化率、改善畜禽健康和提高畜产品品质。
发酵饲料的发酵原料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发酵工艺得到完善和改进。工程中心除了菌株选育、地源饲料数据库建设、发酵工艺等技术之外,重点将“菌酶协同”技术方案作为技术核心引领产业健康发展。此外,混合发酵饲料、发酵原料、发酵浓缩料等新型发酵饲料也开始涉足并推广应用。
菌酶协同是近年来提出的思路。酶解大分子物质可以使菌的发酵效率更高,发酵周期更短,这种协同作用的处理效果远远优于菌和酶的单独作用。就目前研究进展而言,菌酶协同处理的豆粕,其粗蛋白含量、小肽含量、总酸含量、酸溶蛋白等指标均有良好的改进。
地源饲料原料开发以及建立中国特色配方体系在畜牧业转型升级中意义重大。用蔡辉益博士的话说,无论是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饲料蛋白资源缺乏、大豆进口问题,还是想降低造肉成本都将发挥重要价值。
发布者:小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first.cn/6718.html